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育儿 >

【心理学惊人发现】做家务竟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8-11-22 点击:

小时候的我特别好奇做饭,而每一次仰着头期待望着高大的妈妈祈求一次做饭的机会,都会听到莫名其妙那一句“好好学习,这家务不用你管”。直到23岁第一次去了美国,终于有机会独立占领厨房撸袖子做饭的那一刻,才发现,长大后的我还是不会。我缺的不是做饭的技巧,而是面对做饭这件事情怎么也捡不起来的信心。

家务,这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小事,究竟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先来看一个发生在二孩家庭最经典的场景。

老二的出生,无可避免地对老大造成冲击,每一次老二喝奶的时候,老大都要蹦出来哭闹抢着奶瓶一起喝,家里乱成一锅粥。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我,试探性问她,你愿不愿意帮助弟弟刷奶瓶? 她突然不闹了,拿着奶瓶、站在水龙台前面的她,认真地刷洗,本来我担心她洗不干净会打碎奶瓶,但是小家伙将干净的奶瓶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刻,她的笑容是那么自信和骄傲,

一次尝试后,女儿每次都要赶着第一时间去刷奶瓶,再也没有提过和弟弟抢奶喝的事。

困扰这么久的育儿难题,化解在这小小的家务中。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孩子愿意被别人这样服侍,所以孩子们总是在我们服侍他们的时候,无比烦燥。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森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一语道破天机。

家务是最好化解孩子调皮捣蛋的育儿法宝。

“我要抢弟弟的奶”这样行为的背后,女儿会形成一个什么样对自己的信念?我需要靠装一个小宝宝来获得大人的关注。而妈妈的否定他的行为继而会让女儿形成什么样的信念?我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而“我可以帮助弟弟刷奶瓶”这样行为的背后,女儿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信念?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能帮助到别人。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治疗一个病人忧郁症的时候,他说14天我能治好你的病,对方很诧异。阿德勒要求这个病人在连续的14天里每天帮助别人的一件事情。他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社会兴趣 (gemeinschaftsgefühl),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天生具有利他的情怀。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在归属感和价值感层面上的满足的快乐,才是真正一个人之为人的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我属于哪里?我的价值在哪里?这样的发问,不只是成人会问,孩子也会问。

德国心理学家费利克斯•沃内肯(Felix Warneken)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曾设计这样的实验,学步儿和妈妈在同一个房间,一位怀里抱满了东西的成年人走进房间,挣扎想开柜门,但无奈东西太多,没有多余的手可以打开,他一遍遍撞柜门。神奇的场景发生了,并没有人直接向学步儿求助,也没有人向他发出指令,但1岁多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走来,帮助这个成年人打开了柜门。他们用这个实验证明孩子可以自发帮助别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认为,“人类并非天生具有完整的道德意识。但是道德的基础要素,比如利他主义、同情心、对他人目的的理解等,出现得比人们认为的早很多,在小孩2岁之前便已存在。孩子并非我们想象那么一无所知。孩子与我们成人一样,除了看得见的生理需求以外,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归属感和价值感层面的快乐,而不仅仅是吃饱喝足的表面快乐。

我们让孩子体验自信和社会情怀,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务。布置简单的小任务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与其禁锢孩子的行为让他远离危险,不如正确地引导他分担家务。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孩子的喜好,来为孩子分配合适的家务数量,孩子喜欢能用行动来彰显自己的价值。

根据年龄,我们安排给孩子做家务的事等级不同。

0-3岁

让孩子参与家务中的一个步骤或一个环节。儿子7个月大的时候,他还没有学会爬,在我换帮他换纸尿裤时,他总是努力把小屁股抬的很高,方便我把尿布垫在他的屁股下面。虽然小家伙动作不娴熟,但是撅起小屁股让小脸涨得红红的的样子,告诉我他是那么有意识帮助我。儿子那种得意满足的笑,比吃奶和“我逗他”简单的笑,多了一层意味,那是他满足心理需求的深层快乐:“妈妈,你看,我也能帮你的忙”。看到他的快乐,我比他还快乐。于是我开始被他引领着,让他自己做。

慢慢地,1岁的他正在自己把尿布湿从屁屁上摘下来,踉踉跄跄地走到垃圾桶旁边扔掉了。他在垃圾桶旁边回头朝我得意的笑,我才明白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快乐。孩子会走之后,就可以进行点对点的家务布置,如将纸团扔到垃圾桶,将拿出的玩具放回到玩具盒中。1岁半的孩子拿纸巾给另外一个哭泣的小朋友笨拙地擦的一本正经,2岁半的孩子蹲在地上用小簸箕扫其他孩子吃完后的狼藉,看着小人们开始自己收拾玩具,扔废纸到垃圾桶里、洗盘子、发筷子、运奶到柜子里、叠衣服、给弟弟穿衣、穿鞋等,他们内心升起一个信念,“我是这么有能力呀!”

“如果是1岁的孩子打碎了玻璃杯,也让他自己收?”

“那需要他站在一个安全距离上,让孩子全程目睹成人是如何收拾碎玻璃,这样才能让他明白原来玻璃会碎,碎的玻璃是这样收拾的。”一位蒙台梭利老师这样说道。“为什么非要让他看着呢?”小泉继续追问。“我们要让孩子看到闭环的整个过程:玻璃会碎——碎的东西要收,会刻在他的脑海中,是通过这样的示范来建立孩子对世界的规则认知。但这里没有多余的指责,如果添加了指责,就把孩子和错误划了等号。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指责带来的恐惧,而不是解决问题”。让孩子参与到每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这个虽有些拗口的原则,提醒我们关注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我们会因为指责他们的错误隔离了他们的参与感。

如果孩子可以帮忙,那么一定邀请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如果无法帮忙的环节,我们也不能让孩子一走了之,需要在他的面前,展示完整的闭环,如果不让孩子看到东西碎了再收拾起来的全过程,孩子这样的经验又是如何能积累起来呢?

在家1岁半的儿子把喝的水撒到了地上,姐姐在帮她刷洗奶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弟弟也需要自己做的机会。我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取了擦地的抹布,“太脏了,别让他碰”姥姥有点担心卫生。那一刻我没有反驳,“一会我再带他洗手”。第一次带着儿子擦地,弯下腰,努力摆动着手臂,居然将地上的水痕擦完了近一半。剩下的一半,我轻轻搭着他的手近乎完成。小家伙情不自禁自己拍手。

3-6岁

可以尝试在家中分担固定区域的工作,如吃饭前摆碗筷,早上起床打鸡蛋,孩子在家中也需要自己的领地来发挥自己的价值。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目的、自发的活动叫做工作。这本身就是对孩子们尊严的尊重,孩子们想去做的事情不是毫无意义、随意发生,而每一件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自己打开水壶的盖子、自己开门、自己拿勺子,自己选择书,都是孩子在不断印证“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吗?”、“我可以帮助别人吗?”这样的个人信念和社会兴趣。

6-12岁

可以让孩子外包完整的一个家务,即便家里有阿姨或老人帮忙,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块属于孩子的一片家务天地。可以负责全家人的洗衣工作或者负责家里书架整理,学会承担家庭责任,慢慢就会承担起漫漫人生路的一部分责任。

从“芝麻大点”的小事,开始让孩子背上独立的背包,才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家务总是提醒我在这个焦虑的社会中,等等孩子,让他们通过自己想、自己做的方式来承担责任、做那个独一无二、自信利他的自己。

家务里,藏着孩子想做自己的秘密。

- END -

图|网络 文|邢子凯 编|王攀

“米来未来微信公众号-名称:米来未来;ID:milaiweilai”

米来未来,作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一体化早幼教机构,秉持“致良知、心早教”办学理念,采用“蒙特梭利+正面管教”大小共学教育模式,“让孩子、做自己,做父母、先学习”,累计影响中国千万家庭,拥有有三家独具特色的”大小共学“的早教中心及幼儿园、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团队、国际蒙特梭利教师培训认证中心、家庭教育事业部、新媒体IT教研事业部等教育版块。作为美国LEAN IN和英国MAEL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不断整合世界范围内优质的教育资源,致力于为中国一亿婴幼儿家庭提供受益一生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的世界小公民。



这篇有关于 【心理学惊人发现】做家务竟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