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国内 >

媒体智能生产产品盘点:媒体与企业合作爆发巨大能量,推进智媒化发展

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0-06-16 点击:

人工智能技术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给我国的媒体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础层、技术层、服务层、应用层往下延伸,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产出了许多具体的应用产品。在媒体智能生产方面,北京大学发布《媒体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指出目前存在一系列可供媒体进行智能内容生产的产品,帮助实现工作流程各环节的智能化,提升整体效率。

1、自动写作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生产可谓分秒必争。写稿机器人一方面能对新闻热点做出快速反应,另一方面凭借其优越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在极短的吋间内就与出一篇符合该媒体写作风格的作品。机器人写稿背后的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并涉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搜索技术、知识图谱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自动写作应用较好的案例有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封面新闻的机器人“小封”、钱江晚报的机器人“小冰”等等。2015年,新华社推出了可以批量编写新闻的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其写稿流程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生成稿件、编发四个环节组成,适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

2、辅助采编

当前,快餐式的新闻充斥网络。媒体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记者疲于应付千篇一律的消息,即便如此,漏题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些消息上使用机器人写作,使得记者可以从疲于奔命式抢新闻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对事件背后的新闻线索进行深入挖掘和批判性地思考。除了从数量巨大的简单新闻中解放了记者,人工智能技术还能从数据素材搜索整理、文本翻译、语音收录与转换等方面辅助记者快速打造深度新闻。

典型的例子是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系统平台。该系统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各端和日常采编发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服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工作人员通过人工多种智能软件和技术在此协同作业,实现全媒体产品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编辑在后方可以根据新闻需要和记者的请求,利用智能软件为记者提供资料。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全面的新闻背景信息,还能为利用多种技术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例如,Graphiq、SportsIIIustrated Arkadium等可以自动生成图标。

3、视频内容

随着5G时代的临近,增强移动宽带将使得网络视频迎来爆发期,视频内容自动生产技术的需求变得迫切。传统的视频剪辑需要剪辑师首先熟悉手头浩如烟海的视频素材,然后再根据所需要的剪辑效果从视频素材中提取片段进行剪辑合成。一个几分钟的完整剪辑作品,可能需要剪辑师花去几周到几个月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同样时长的视频新闻,却只需要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应用在新闻制作和体育、流媒体领域,可以显著增加视频的批量生产,降低制作成本,加快新格式的创作。

阿里巴巴与新华社合资成立“新华智云”,其产品“媒体大脑(MAGIC)”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为各类媒体机构提供线索发现、素材采集、编辑生产、分发传播、反馈监测等服务,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完成短视频内容创作,使新闻场景下的应用和服务更加智能化。人工智能公司影谱科技的AGC智能影像生产引擎基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能从视频中提取元数据,包括时间编码的单帧,人物,场景,动作,品牌,关键词和情感等,然后自动生产一段全新视频。一个例证就是影谱赋能篮球赛事的应用实例。影谱科技利用基于空时注意力学习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对视频中的篮球精彩集锦(包括扣篮、盖帽、抢断、精彩三分、精彩配合得分等)进行学习和判别,再加上基于球星的人物识别,精准定位球星的精彩动作,快速生成球星的篮球赛事集锦。

4、全息可视化新闻

在传统媒体行业中,新闻往往以访谈形式出现,许多谈话中的数据没有直观的呈现;如要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制作、合成。而人工智能技术能自动合成可视化图表,使传统新闻变身全息可视化新闻。

与会人员口述的晦涩专业内容以生动的可视化效果呈现,清晰易懂,并大幅降低节目制作成本和风险。

5、音频内容

视频内容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的剪辑、合成,音频内容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成。语音合成技术通过运用声学、语言学、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原理,实现文稿的一键式智能语音输出转化,能让机器像人一样开口说话,可以替代了原有的配音播报作业流程。

2018年3月1日,南方财经“人工智能语音主持人”在全媒体指挥中心正式上线,首次采用南方财经主持人俎江涛的虚拟音库进行了新闻信息播报。如今,机器人播音员已成为南方财经旗下股市广播频率和新媒体平台“21财经”APP的一名正式播音员。除了新闻的自动播报,在智能音频制作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将视频、音频转成结构化信息,实现了快速检索和自由组合。

6、虚拟主播和虚拟演播室

虚拟主播将人工智能与三维虚拟形象技术结合起来,无论是表情、神态,还是形象、动作,都更接近于真人状态,极大简化了策划、编辑、主持、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快速提升了播报效率。虚拟主播系统如同一个虚拟的演播室,所有的音、视频输出都可以在这个“虚拟演播室”里完成;同时,媒体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选择不同的声音、形象、姿态、动作、服装等,输入文字即可生产对应的音视频内容。

2019央视网络春晚中,虚拟主持人“小小撒”“朱小迅”、“高小博”、“龙小洋”纷纷亮相,这些虚拟主持人是以央视主持人为原型制作的。在20多项专利申请技术的护航下,只需撒贝宁等主持人的面部扫描和2小时的录音数据,即可生成形象和声音模型。有了声音模型后,任何输入的文字都可以用撒贝宁的声音读或唱出来,甚至有中日英韩四种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喂养,虚拟主持人“小小撒”将会掌握更多媲美真人主持人的技能。

7、集成机器人

从选题的发掘、确定,到任务的分发,再到人物采访、素材采集,内容的制作,信息的推送,一系列媒体生产全过程目前都可以由智能机器人记者来完成。一些被普遍认为难以或无法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如常识推理、词典等文字型知识的语义转换等,都能在智能机器人记者身上大显身手;同时,机器人记者融合了最新机器人领域的科学技术,初步具备了人机对话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躯体动作匹配、大范围动态环境自主定位导航等功能。

在我国,最著名的机器人记者莫过于“佳佳”,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前沿技术高度融合的系统性创新。2017年4月,她曾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采访了知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机器人作为记者与人进行交互对话,具有标志性意义。

众多数据和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内容行业的长期发展:3秒钟生成一篇快讯,1秒钟可以审核一百篇稿件,用人工智能之前平台日分发内容5000条,用人工智能之后,每天分发内容达120万条,人均使用时长提升45,点击率提升58……,人工智能已经全面渗透到媒体行业的全业务流程,在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审核、人机交互等媒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人工智能都有了深度的结合,推进媒体行业加速智媒化。



这篇有关于 媒体智能生产产品盘点:媒体与企业合作爆发巨大能量,推进智媒化发展 的文章,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阅读